查看: 2515|回复: 5

佛罗伦萨:当玫瑰与火焰合而为一(青年参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8 10: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过狭窄阴暗的小巷,我一次次来到昏暗而冷清的但丁教堂。在喧闹的佛罗伦萨最寂寞的地方,有一种东西似曾相识而且刻骨铭心。于是我往募捐箱里投一枚硬币,希望来自东方的一点虔诚的烛光,能够把地狱里无边的黑暗微微照亮。
<>  佛罗伦萨有200多碉堡似的民居</P>
<>  春去春来,年年如梦,第一次走进佛罗伦萨,拿着旅游地图摸索着走进来并在昏暗烛光里坐下时,我觉得这个地方其实我早就已经来过了。</P>
<>  除了记忆里幽灵们影影绰绰,教堂里空无一人。经过13个世纪风吹雨打,这座教堂是内战丛生的佛罗伦萨中世纪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诗篇说“主啊,对你千年犹如已过的昨日”,千年之中,这座教堂周围的建筑堆起来又塌掉,时至今日竟然失去几乎所有采光点。佛罗伦萨城素以狭窄、少光著称,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佛罗伦萨就是著名的堡垒之城、尖塔之城,最多时候,几万人的小城竟然有200多座碉堡尖塔林立,实实在在都是民居,但又实实在在是做军事堡垒用的。</P>
<>  在阳光最灿烂的时候,佛罗伦萨的塔影显得最为阴暗。其实这样也好。失去四壁所有窗口之后,但丁教堂祭台上方的惟一窗口显得特别具有启示录或末日审判的风格。这个惟一的窗口开在主墙上方高处,由于是惟一的采光点,因此,即使在阴雨天里,从窗口奔泻而下的光线也能像九重天直接轰然而来的上帝之光,或者说是末日审判时基督从空中丢下来的雷电。</P>
<>  在这惟一窗口的下面就是耶稣受难像。在一团黑暗之中,倾泻而下的光束,几乎聚焦在耶稣身上。那种无边的黑暗与无边的寂静之中夺人心魄的光亮,甚至能激发出的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狂热。</P>
<P>  9岁的但丁被爱情灼伤</P>
<P>  时光被挡在门外。过了一会儿,眼睛才开始习惯教堂内部的一切。</P>
<P>  左右两面墙壁上是两幅较新年代的油画,中世纪装束的但丁——一袭红色披风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P>
<P>  “我听到时光那奔驰的马蹄声在我耳边轰鸣!”(尼禄)</P>
<P>  “不要惊醒我,请您思想的轻些吧!”——内心独白和思想都是有音量的——平生第一次,我不敢大声思想。因为就在我身边的墙壁上,安葬着但丁终生的精神恋人比琪(也就是《神曲》中的贝德丽采),自从9岁时在街头不经意的一回头,那个红衣少女就成了但丁一生的忠诚。</P>
<P>  曾经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告诉我,他今生只有一次爱情:他小时候被全家下放农村,一贫如洗,上学时都要穿爷爷留下来的衣服——因此一件上衣实际上又当袄又当裤地成为一件长袍。一年,学校组织春游,每个学生要缴一元钱费用——相当于这个寄宿小男生一个多月的全部生活费用,因此全班惟有他一人没有报名。</P>
<P>  出发前一天,班主任在念春游同学名单时偏偏有他的名字——犹如五雷轰顶一般,班里一位比他小的女孩子悄悄告诉他“我替你报名了”——从此以后,没有更强烈的爱情了,也不再有更强烈的记忆了:“所以我今生今世只有这一次爱情”。</P>
<P>  这只是一个并不贴切的比方,因为贝德丽采并没有替但丁缴过学杂费,甚至没有把目光交给他。就是路口那么不经意的一瞥,“9岁的我被闪电灼伤了。”任何人要强行解释都会是愚蠢的冒险,但丁那样的经历难以言说、无法重复、不可思议、永不再来。</P>
<P>  但丁,这位佛罗伦萨星空最明亮的晨星,他的同乡薄伽丘、彼得拉克、弥开朗基罗、达·芬奇、马基雅维里,都不能与之争夺“第一佛罗伦萨人”之位,却被他的祖国永久放逐了,“归来即处火刑”——判决说。</P>
<P>  ——每想到我的祖国,一日三餐都是先吞咽下泪水再咽下别人恩赐的食物。</P>
<P>  ——吞下别人食物和登上别人的楼梯是何等的艰难啊!</P>
<P>  但丁的话依然回荡在这座他熟悉的教堂之黑暗中——如果但丁那哭泣的灵魂回归佛罗伦萨,这也是他惟一可以一眼识别出来的故地了。</P>
<P>  由于流亡,他以血为墨,把佛罗伦萨方言变成真正的意大利语,为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奠定了统一的精神基石。辗转流离在阳光都穿不透的黑暗里,他以《神曲》透出文艺复兴的第一道曙光。不可能回归的祖国和不可能实现的爱情,佛罗伦萨与贝德丽采,代表着但丁渴望却永不可即的一切。</P>
<P>  但丁:新世纪的第一人 中世纪的最后一人</P>
<P>  然而,那些统治、占有佛罗伦萨并且生死于其中的人就拥有佛罗伦萨吗,就拥有祖国了吗?就像那些“得到”贝德丽采们的男人们,真的得到过爱情吗?</P>
<P>  被暴风卷动吹打的灵魂,被阴雨打湿的灵魂,被硫磺炙烤的灵魂,被沥青沸煮的灵魂——《地狱篇》里惊心动魄的场景,都在黑暗之中石光电火般一一闪现。700多年来,《神曲》之所以具有永垂不朽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地狱篇》。因为正是在《地狱篇》里,但丁把自己深沉的罪感、强烈的痛苦、无法抑制的愤怒表达的淋漓尽致。</P>
<P>  所有读过《地狱篇》的人,都在为人的累累罪行而怒发冲冠同时,不能不为他们承受的永恒痛苦而生怜悯——这里有一种无限深沉的感情,相对《炼狱篇》特别是《天堂篇》中的虚假之感,《地狱篇》确确实实最能打动我们这些仍活在人间的人——难道不正是人间才充满了如此之多的罪恶和如此之多的苦难吗?</P>
<P>  看到那些承受永恒苦难的灵魂,疾恶如仇的但丁一再悲恸地昏倒在地。</P>
<P>  这一个灵魂诉说的时候,</P>
<P>  那一个灵魂苦苦地哭泣着;</P>
<P>  我一时感动地悲从中来,竟然昏倒在地,</P>
<P>  就像断了气的尸体一样。</P>
<P>  ——《地狱篇·第五歌》</P>
<P>  但丁生前以愤怒和不宽容而著名,所以他在《地狱篇》中“谁都不宽恕”。然而,但丁正是在正义的审判中领悟到人的无辜。</P>
<P>  比善与恶、黑暗与光明的对立更加根本的问题在此呈现出来——救世主就被钉在正义与仁慈无法求全、必须求全的十字架上。</P>
<P>  老教堂空空荡荡,一首托斯卡那的老曲子不停地播放。单调的旋律,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感伤,像但丁的归家之梦一般,漫长而永无尽头。</P>
<P>  恩格斯那句话中国人最熟悉不过了——“但丁是新世纪的第一人,中世纪的最后一人”。前半句不难理解,但后半句是什么意思呢?对启蒙主义者而言中世纪是教权、专制、黑暗和愚昧的代名词;对于浪漫主义者而言,中世纪是骑士、牧歌与传奇的象征。</P>
<P>  其实都不是。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且有机会到佛罗伦萨但丁教堂的话,也许会觉得我的答案有一点儿意思:中世纪确实是“黑暗”,然而惟有在“黑暗”之中,我们才能盼望、热爱和理解什么是光明。</P>
楼主新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8 12: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em17]</P><>[em17][em17]</P>[em17][em17]谢谢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6-1-7 09:01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1-7 10: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应该算美文了吧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21:23
  • 签到天数: 534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6-1-15 16: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em17][em17][em17]</P><>一定要认可你啊</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9 16: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言说、无法重复、不可思议、永不再来。</P><>惟有在“黑暗”之中,我们才能盼望、热爱和理解什么是光明。</P>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12-29 21:17
  • 签到天数: 1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6-1-31 1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色9号</I>在2006-1-19 16:43:36的发言:</B>

    <>难以言说、无法重复、不可思议、永不再来。</P>
    <>惟有在“黑暗”之中,我们才能盼望、热爱和理解什么是光明。</P></DIV>
    <>尤其是一片黑暗的时候,所出现的那一点光明!!!</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