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8|回复: 9

[茶余饭后] 这篇《寻找魏延事件真相》(燕京晓林)更有说服力一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8 20: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延案件,可以说是蜀汉国内最大的一个案件,由于牵扯到是叛国还是内部争权的大问题,以及其后蜀汉掌权人的继承问题,可以说其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但是由于这个案件直接牵扯到了大批蜀汉最高的当权人物,再由于秘密政治的不透明性(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存在),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是一笔糊涂帐。
然而,如果不能搞清楚魏延案件的真相,很多历史问题就无法解释清楚。因此本文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合理分析,希望搞清楚魏延案件的前因后果,以便找出其真相。
本文将探讨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
1、诸葛亮突然病逝后,谁应当是合法的接任者?
2、蜀书魏延传对魏延案件的记载错在哪里?
3、蜀汉实际对魏延案件的定性是什么?
4、魏延是否可能烧绝栈道?

一、诸葛亮突然病逝后,谁应当是合法的接任者?

由于诸葛亮突然死于五丈原两军阵前,因此其到底把继任大权交给谁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疑问。因为它关系到魏延和杨仪谁是谁非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如果诸葛亮是把继任权交给了魏延,那么显然就是杨仪担心与魏延不和而抢先下手,除掉了魏延;如果是诸葛亮把继任权交给了杨仪,那么结果就正好相反。
当前的论点,基本上认定诸葛亮是把继任权交给了杨仪,而定魏延为反叛的。但是这个结论有很大的不合理性。

1、        按照职务高低,谁应是诸葛亮的继任者?
按照汉代和蜀汉的正常继任顺序,正职正常或突然死去,其继任者应是级别相当的副职,而不是正职的下级官员。我们先来看一下各人的职务:
当时,诸葛亮是: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领益州牧。
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凉州刺史。
      杨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
      费祎是:丞相司马。
      姜维是:中监军(一说是护军),征西将军。
很明显,蜀汉北伐军中,诸葛亮是负责全面的正职,而魏延是军事副职,两人且只有这两人被授予“假节”。杨仪、费祎二人,分别是诸葛亮丞相府的下属官员,相当与秘书处长和作战处长。姜维是政治部主任,其将军职位是明显低于魏延征西大将军的征西将军。
虽然诸葛亮时期蜀汉不设大将军,但是魏延的征西大将军应是当时蜀汉最高的军事职务了。此前,李严曾担任骠骑将军,但是此时李严已经被废。刘琰曾为车骑将军,但是此时也已经被杀。因此,在诸葛亮突然去世后,按照正常程序,魏延继任带领军队是符合常规的。我们来看几个当时继任的例子:
——蒋琬的继任者:蒋琬死前是:行都护,假节,大司马,录尚书事。其继任者费祎是: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很明显,费祎是蒋琬的副职而决不是下级属员。我们虽然不知道蒋琬的长史是何人,但是依据蜀汉制度,是一定有的。而蒋琬的继任者是其副职而不是其下属长史,也是确实无疑的。
——费祎的继任者:费祎死前是: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其继任者姜维是:卫将军,录尚书事,假节,领凉州刺史。也很明显,姜维是费祎的副职而不是下属官员比如长史之类的。
由此,我们看出:蜀汉的继任要求是:前任的平级(担任副职),而且为了能统帅大众,一定是“假节”的。所谓假节,就是有权力杀违反军令者。
我们再看一个曹魏方面的例子:
——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张郃传)
我们也能看到:战场上接任突然阵亡的夏侯渊的,不是夏侯渊的什么长史或司马等下属官员,而是夏侯渊(征西将军,假节)的副职,荡寇将军张郃。而且,由于当时张郃没有假节,曹操马上派使者“假郃节”。
再说个现代的例子:市长离任,接任的会是:副市长?还是市长的秘书处长?大家当然是一目了然。一定是副市长(甚至明确是第一副市长),而决不会是市长的秘书处长。
我们应明白,在单独指挥一支大军时,必须授予“假节”或更高的权力,以便指挥员指挥部将,达到军令如山的目的。因此,不论从蜀汉的正常官员接任制度看,还是从当时职位高低看,或者从“假节”的情况看,魏延都是诸葛亮死后的继任者,至少是战场上的继任者。

2、        在两军阵前,谁应是诸葛亮的继任者?
诸葛亮是突然死于两军阵前,面对的是狡猾的司马懿和强大的魏军,而十万蜀军则必须在敌前实行危险的撤退。由于撤退路线是艰险、狭窄的斜谷,一旦组织、指挥不当,十万蜀军将遭遇严重损失。因此在这种局势下,诸葛亮会选择何人继任呢?
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标准的高级军事将领。不仅在攻占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表现突出,得到刘备的破格提拔;而且在此后的诸葛亮时期,仅有的两次胜仗的实际指挥者都是魏延,而对手都是曹魏。这些说明魏严不仅具有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对魏军作战更有心得。因此,选择魏延来指挥这次艰难的敌前战略撤退,是非常合适的。
杨仪:丞相长史,绥军将军。其从没有带过兵,更没有打过仗,大致也就是马谡一类的高参或行政官员。费祎曾对魏延说过:“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就是说长史杨仪,是文职官员,不大懂军事(很少管军事)。因此,在这种危急局面下,把十万蜀军能否安全撤退的重任交给这样的文官,实在是不合适,也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从处理危急局面和军事方面的能力看,魏延也应当是合理的诸葛亮继任者。

3、当时一般是认为诸葛亮会让何人接任?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从这个记载看,虽然平时各个将领的意见都不大一样,但是多数还是认为必定是以魏延接替诸葛亮的。为什么这样认为。道理就在前面说的第1、2点。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理由不按照常规和合理性,来安排接任者呢?从目前的情况看,没有这样的理由。
两军对阵,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主将的突然死亡后军队可能发生的混乱和被敌人趁机攻击!一般的军队,如果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当主将在两军对阵时突然死亡,通常就会士气低落乃至斗志全无,而没有了统一指挥的大军则很容易就崩溃了。这样的战例比比皆是。
因此,一旦诸葛亮突然在两军阵前死去,蜀军最大的危险是能否稳定住部队并安全地把部队撤回汉中。此时一致对外,安全撤退才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不论对魏延、还是杨仪都是一样的。如果在五丈原两人就开始打架,那结果一定是大家一起被司马懿消灭。
所以,诸葛亮应选择一个懂军事,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优秀大将——魏延,而不是一个从未带过兵,无实战经验的文官——杨仪来担负这个重任。诸葛亮不听众人劝说,盲目任用无实战经验的马谡的历史教训,相信其不会这样快就忘记了的。

二、《蜀书魏延传》对魏延案件的记载错在哪里?

1、诸葛亮不可能先自己安排分裂蜀军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魏延传)
这个记载是有明显错误的。首先,做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的诸葛亮,怎么可能在两军阵前的秘密军事会议上,先不让自己的军事副职、当时蜀汉的最高将军魏延参加?又部署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不管魏延军。这是明显地在制造军中分裂。诸葛亮不能这样做。
如果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可能生事或造反,则应负责地在军事会议上提前解除魏延的兵权,这样魏延就不能对蜀军撤退造成任何损害了。如果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将有可能生事或造反,则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上排除魏延的参加,并部署抛弃魏延。

2、杨仪带领十万大军不可能在栈道被烧绝后还能快速开山撤回
——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魏延传)

[ 本帖最后由 icebomb 于 2010-7-28 20:24 编辑 ]
楼主新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0: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记载,显然也是某些人编造的魏延谋反的事例。其实仔细分析后,就可以发现,魏延烧断栈道是不可能发生的。道理很简单,栈道都建在附近实在是无法开辟道路、地形险峻的地带,一旦烧断,则短时间内难以修复,也不能绕过,更不能临时修路通过。所以,如果魏延真的烧断了栈道,势必造成杨仪十万大军不能尽快安全返回汉中,而被随后又追击上来的司马懿部队追歼或大批缴获物资;如果杨仪大军安全快速返回,则说明所谓魏延烧决栈道是编造的。此问题的相关论证,在本文最后面还有详细内容。
那么《蜀书》为何要编造魏延烧绝栈道的谎言呢?原因在于:杨仪没有“假节”,也就是没有权力在军中杀掉魏延这样的高级将领。要杀魏延,必须编造一些魏延造反的证据,否则必须把魏延押送回成都由皇帝处分。这才是杨仪等人为什么必须编造魏延烧绝栈道的理由。我们也都看到了,魏延如果要反叛,其应向北,朝魏国方向跑,但是其却向南——汉中、成都跑,很显然并不是要反叛,而是要跑回来见皇帝。只要见到皇帝,大家就都明白诸葛亮到底是把接任权力给的谁了。
反过来,魏延其实是有杀杨仪的权力的,因为他有“假节”。魏延只要说杨仪不听军令,就可以把杨仪就地斩首。这也是杨仪害怕魏延的重要理由,必先下手除掉魏延。

3、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的前后矛盾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传》陈寿评论)
其实,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虽然论述了魏延不反叛的问题,却依然采纳了其他说魏延反叛的错误记载。试想,如果魏延不反叛,那么其烧决栈道,势必会导致蜀军无法顺利撤退而遭到敌人的沉重打击,这回去后依然是要被定叛国罪的。
因此,如果魏延确实烧绝了栈道,那就是要把十万蜀军至于死地,那就是反叛;而如果十万蜀军顺利撤回,那就证明魏延根本没有烧绝栈道,也就完全是内部权力斗争。
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一方面采信了魏延烧绝栈道的谎言(因为十万蜀军确实快速撤回了),一方面又注解说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不是反叛。其实是不正确的和相互矛盾的。

三、魏延事件在蜀汉的历史定性

1、《蜀书后主传》对魏延事件的定性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后主传)
这里,做为魏延事件时期的蜀汉皇帝的传记,对这次事件的定性记载是:双方都不是反叛,而是为了不和、争权而发生的内部政变。魏延只不过是这次事件中的失败者而已。试问:如果魏延果真烧绝栈道,阻挡蜀军安全撤退,后主传能这样给魏延实践定性吗?
所以,从这个定性记载,也可以证明魏延是没有烧绝栈道的。
2、主要当事人蒋、费、杨的传记中无任何记载魏延反叛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蒋琬传)
——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费祎传)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杨仪传)
这三个主要相关人员中,蒋琬是后来的实际继任者,而费祎在魏延事件中也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在个人传记里,都一字不提魏延事件,可见应至少不是一件光彩的立功事件。如果真的是帮助平定了一次重大的反叛,怎么可能在个人传记里一字不提呢?
而在杨仪的个人传记里,也没有写魏延反叛,而只记载“诛讨延”(故意不写诛讨的理由)。同时,还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者:
第一,杨仪之所以自以为应当代替诸葛亮主持政局,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有命令由其继任,而是因为他自认为带领大军安全撤退并杀掉了魏延而“功勋至大”,由此可见,所谓诸葛亮安排杨仪继任是不成立的;我们知道,当时诸葛亮在蜀汉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如果是诸葛亮任命的接任者,这个理由当成为杨仪赖以代诸葛亮执政的最大依据。蒋琬后来靠什么成为了蜀汉的当权者?唯一的依靠其实就是所谓的诸葛亮“平生密指”。而只有一、两个人知道的(大概就是蒋、费知道)密指,其实是不能与真正的当着多数高级官员指定的接任者相抗衡的。

第二,杨仪带领着十万大军,又杀掉了最主要的争权者魏延,但是依然不能确认自己能否真正接诸葛亮的任,还要去找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可见并没有被诸葛亮委以继任大权。否则,有费祎和姜维等参加过所谓秘密军事会议的人出面做证,谁能反对其继任呢?
第三,如果诸葛亮平生就认定杨仪“性狷狭”,而“意在蒋琬”,则更不可能把十万大军的军权交给杨仪了。试想:两人当时其实职务是一样的,都是丞相长史,只不过一个随军,一个留府。如果诸葛亮安排杨仪继任十万大军,回去后蒋琬还可能PK掉他夺权吗?
所以,从蜀汉各方面的记载看,都反映出:诸葛亮并没有把军权交给杨仪,哪怕是临时退军的军权。由于蜀汉方面后来已经对这次事件定性为内部争权斗争,因此,这种政治斗争在本国多是极力隐晦和保密的,而在敌方的记载中,反而可以看到事情的真相。

四、敌国方面对魏延事件的记载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见三国志魏延传裴注)
实际上,魏国方面的这个记载,才真正反映出了事情的真相。裴松之以及现代易中天等认为敌国言论不可信其实不然。《魏略》这个记载,有很多理由说明它即合理又可信:
第一,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时在场人员是:魏延等。这才是正常而合理的情况,注意是不排除任何高级官员的。诸葛亮不是神。他不可能预先知道魏延要“造反”,还不让其来开高级军事会议,又安排一旦其造反就不管他自行撤退。如果诸葛亮有此先见之明,则应提前把魏延叫来并解除兵权。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这个军事会议,安排的就是由魏延这个当时具有“假节”授权的二号人物,来负责全军的安全撤退。
第二,诸葛亮嘱托大家:“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其实诸葛亮后来的接班人蒋、费都是遵守诸葛亮这个临终嘱托的。蒋琬是一次也没有北伐,而费祎也没有主动北伐过。这证明:诸葛亮确实有过这样的临终嘱托。
第三,诸葛亮命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这个继任情况,是符合当时蜀汉的正常接任规则和战场局势的。理由前面已经介绍,不仅魏延是当时诸葛亮的副职、二号人物,又“假节”,最适合接任统帅部队,而且魏延军事能力最强,对于安全带领蜀军撤退也是最好的选择。而撤退回到褒口(也就是褒斜谷的南口,即蜀军已经安全撤回后)之后才发丧,也是避免在撤退中军心不稳的合理命令。
第四,“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为什么杨仪害怕魏延,而魏延并没有担心杨仪对付自己?因为魏延有“假节”,而杨仪没有。也就是说魏延在外面就可以用违反军令的理由杀掉杨仪,而杨仪从法律上说是无这个权力的。所以,如果魏延要杀杨仪,是可以正大光明地杀的,而杨仪要杀魏延则必须要搞政变。而两人是因不和而发生的冲突,在蜀汉皇帝的传记里是已经定性的,则自然是杨仪发动政变杀掉了魏延。
第五,魏延为什么打不过杨仪一个文职?这里也说明了:“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魏延本身就没有杀杨仪的意思,可能还有低估杨仪的可能,以为一个文职能政变?因此在被杨仪突然政变后,只能带少数亲兵逃走,结果被杨仪的政变军队所追杀。
第六,《魏略》做为敌方的资料,可以不受各种政治斗争隐晦的限制,而记载出事情的真相。反之,蜀汉方面,由于该事件基本牵扯到了当时以及后来大部分蜀汉高级官员,比如:蒋琬、费祎、姜维、董允、王平、马岱、杨仪,因此不能不加隐晦。《魏略》的记载是如此的合情合理,而《蜀书魏延传》的记载又是如此漏洞百出,谁记载了魏延事件的真相,就完全清楚了。
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魏延事件的真相,其实正如敌国记载那样,是诸葛亮安排魏延继任并率领蜀军实行敌前撤退,而杨仪由于自己狷狭的性格和平日里与魏延的关系极差,担心魏延对自己不利,采取了军事政变。这个政变是发生在蜀军安全撤退回到褒口以后。
所谓褒口,就是褒谷的南口,已经基本进入了汉中,也就是说是安全撤退完成以后。这也是符合正常情况的。《蜀书魏延传》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其没有考虑到蜀汉方面已经对事件定性是内部争权。因此,不管是杨仪还是魏延,都会先把蜀军安全撤回后再采取行动。而不能在敌前就开始内讧,这样很可能争权的结果是便宜了狡猾的司马懿,使蜀军在前线就被魏军消灭了或遭到重大损失。

五、“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实际情况
——《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晋书宣帝纪》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於是杨仪结阵而去。
从敌对双方的记载看,这个事件一定是有的。这个实际情况中,有一点提示大家注意:那就是《汉晋春秋》记载:“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而《晋书宣帝纪》记载:“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
这里的共同点在于:反旗鸣鼓的实行人,都是长史杨仪;
这里的差别在于:一个说杨仪是被姜维命令这样干的,一个没说被命令。
但是《汉晋春秋》记载有一个重大错误:姜维不论是杨仪当权还是魏延当权,都不可能去命令职位更高,排位在其前面的杨仪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当时诸葛亮指定的排序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杨仪是第一,姜维只排第三。
按照废李严上表的排序: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这其中依然是杨仪、费祎、姜维的排序。
因此,命令杨仪去反旗鸣鼓的人,不可能是姜维,而只能是当时职位排序高于他的人——魏延。这里,很可能《汉晋春秋》根据《蜀书魏延传》做了修改,但是却修改出错误来了。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派杨仪去搞反旗鸣鼓呢?
我以为是:第一,长史杨仪一般都是跟在诸葛亮身边的,杨仪的出现,总会给人印象——诸葛亮来了——所以,这个任务杨仪去实施最合理;第二,魏延一定有另一手准备,一旦反旗鸣鼓吓不走司马懿,则魏延当会率领精锐迎击司马的追兵,以武力击退之。因此,此时魏延是带兵做这个准备,而文官杨仪只好去搞反旗鸣鼓的假象了。所以,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实际情况是:
——蜀军烧毁营垒开始撤退,司马得到报告;
——司马马上出兵追击;
——追上后,魏延命杨仪反旗鸣鼓,好象要大举反击司马的阵势;
——司马担心有计谋,于是撤回;
——十万蜀军于是全部安全、快速地撤退回到了褒口;
——又过了一些日子,司马去查探诸葛亮的营垒,发现了很多图书、粮食;
——确定诸葛亮一定已经死了,这才派出马步军火速进行追击;
——司马军一直追击到赤岸(大致到了褒斜谷的一半),也没有得到什么收获,但确认诸葛亮已死。

六、对诸葛亮究竟是死于五仗原还是斜谷中的讨论

——《魏书》曰: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汉晋春秋》曰:亮卒于郭氏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蜀书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
——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欧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其云入谷而卒,缘蜀人入谷发丧故也。
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是死在五仗原的军营中,诸葛死后,蜀军才开始撤退;另一种认为:诸葛亮病重了,在安排好撤退计划后,蜀军开始撤退。部队进入斜谷后,诸葛亮才死。目前大多数资料均支持第一种意见。而我以为:第二种意见,才更符合实际的情况。
1、前面我们介绍过,两军对垒,最害怕的就是主将突然死掉,这样对整个部队的士气、指挥等均要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搞不好就会被敌人趁机加以打击。因此,对兵法非常了解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这种危险。诸葛亮会怎么做?
是非要等自己这个主将突然死去后,冒着军队出现危险的局面才开始撤退?
还是趁自己还有一口气,先行组织撤退,把部队带离危险区域?我以为,以诸葛亮的思想境界,应当不至于把蜀军致于如此危险境地,而未死先退才是合理的。
2、对于诸葛亮是先死还是后死,先死对诸葛亮的名声有好处,可以得到战斗到最后一息,战死疆场的美名;而后死,则对诸葛亮美名不利,但是对蜀军安全撤退有利。诸葛亮应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他更关心的应是蜀军的安危。
3、对于反旗鸣鼓吓走司马的地点,应该是在谷外。因此,如果诸葛亮未死先退,那就不一定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因为杨仪反旗鸣鼓时,虽然诸葛亮本人确实已经撤退入谷了,但是很可能还未死,但也是病的奄奄一息了。
4、至于什么诸葛亮欧血,并没有必要去否定它的可能性。因为现在也不清楚诸葛亮到底什么病去世的,如果是什么到晚期容易咳血或吐血的病症,则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大概后人担心说诸葛亮欧血,有损其光辉形象吧。

七、关于魏延烧绝栈道的错误记载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
《晋书宣帝纪》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於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宜急追之。……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
《水经注》记载:“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

根据上述交战双方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情况是:
1、        诸葛亮死后,魏延作乱,带兵先行撤退,并沿途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
2、        杨仪烧营撤退,司马懿出兵追击,被杨仪吓退;
3、        数日后,司马懿在观察了蜀军遗弃的营垒后,判断诸葛亮确实已死,下令急追;
4、        魏延在撤退途中全部烧毁了峡谷中的阁道,并撤到了斜谷的南谷口;
5、        杨仪带领10万大军翻山越岭、劈山开道,随后也赶到了南谷口,与魏延交战;
6、        司马懿的追击部队快速追击一直追到了赤岸(今陕西留坝东北20公里),也没有追上蜀军。

问题是:魏延真的是烧绝了斜谷中的阁道吗?
1、        斜谷中地形险要,仅有的道路在许多地方都是架设在崖壁上的阁道,周围均是险山恶水,根本无法行走;
2、        杨仪带领的是10万大军和大批辎重撤退,不是少数人马;
3、        司马懿的部队在随后的追击中,一直追了褒斜谷长度的五分之三,也没有追上;
4、        修建阁道的地方必定是附近实在是地形险要,无法通行,才被迫费工费力地修筑阁道。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1、        魏延烧毁的只可能是赤岸以南斜谷中的险要阁道(如果真的烧毁的话。因为魏军随后畅通无阻地到达了赤岸);
2、        但是,如果魏延真的烧毁了这一段阁道,势必造成杨仪大军被堵塞在赤岸一带,无法及时南撤。因为10万大军如果都依靠临时劈山开路,是走的非常缓慢的;(查《高级汉语词典》:槎山——劈山开路)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
3、        但是急追而来的司马懿军在赤岸根本没有追赶到任何蜀军,也没有大量缴获军事物资的记载。如果真的蜀军是劈山开路撤回的,必定会在赤岸一带丢弃掉大部分的辎重,否则根本无法运输回汉中;
4、        根据《水经注》中的记载,第一次北伐中斜谷阁道被赵云烧毁后,诸葛亮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可见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要修复这些阁道是很艰难的,短时间内绝对无法完成。
5、        而当年刘邦也曾烧绝栈道,以对项羽表示没有再杀回关中的决心。试问:如果烧绝的栈道,几天就能修理好而使十万大军快速通过,那刘邦烧绝栈道能让项羽相信其不回关中的表达吗?所以,之所以选择 栈道来向项羽表达不回关中的决心,就证明栈道一旦烧绝,是很难修复的,尤其是短时间内。

因此,从蜀军10万大军顺利撤退的情况来分析,如果魏延烧绝了阁道,就会产生矛盾。因此我认为,魏延只是率军先撤回,并没有烧绝阁道。

八、为何蜀汉不为魏延平反?
这里其实《后主传》里,已经为魏延平反,证明其不是反叛。可为什么《魏延传》里却另有一番内容呢?蜀汉为何对这个事件遮遮掩掩的?
其实,明眼人都能够看出:在魏延事件里,当时和此后的蜀汉当权者,大多数都是站错队伍,表态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的。
——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魏延传)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魏延传)
——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仪遣马岱追斩之,(魏延传)
由此可以看到:参与这个“阴谋”的人:包括:蒋琬、费祎、董允、王平、马岱。而只有姜维没有参与其中的记载。那么,这些人中,蒋琬、费祎就是蜀汉后面的两代领导人,而王平等也是掌握军权的高级将领,这些人如果为魏延平反,则表明他们当时是支持了反贼杨仪,那么他们怎么向朝廷和人民交代呢?所以,在蒋琬、费祎时期,蜀汉是绝不会为魏延平反的。
现在有资料说:在汉中发现了蜀汉为魏延平反立的碑,如果真有,那也一定是没有参与此事件的姜维时期的作品了。那么这些人为何集体反对魏延?我分析有以下理由:
其一,魏延不属于他们的丞相府小集团,而杨仪属于。我们知道,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在军事方面对诸葛亮并不服气,有些个人意见。而杨仪、蒋琬、费祎、董允、王平等全部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高级官员或直接被诸葛亮大力提拔。比如:
杨仪是丞相长史,蒋琬是丞相留府长史、费祎是丞相司马、董允是诸葛亮亲自任命的负责皇宫的亲信,而王平则是诸葛亮破格提拔的大将。这些人自然会相互保护、相互支持了。
其二,魏延的职务很高,如果没有被干掉,以后确实蒋琬等人很难制约。而杨仪则不同,不过一个与蒋琬平级的文职,在事情过后是很容易搞掉的。因此,从今后掌权的大局出发,也要先除掉魏延。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杨仪很快就被除掉了。

    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和问题。他应当是在最后时刻召开了所有高级官员参加的会议,并命令军事副职魏延负责带领全军安全地撤回汉中。魏延发挥其才能,指挥十万大军迅速、安全地撤回了汉中。但是此后的事情,就如魏略所记载的,是杨仪抢先动手,干掉了魏延,并污蔑其烧绝栈道,而当时大多数当权者也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反对魏延。结果一代名将,也是蜀汉最后的优秀将领——魏延,就这样被除掉了。

《华阳国志》记载:“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保仪疑延。延逆欲击仪。仪遣平北将军马岱讨灭延。”
《魏略》记载:“亮长史杨仪宿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在这个事件上,魏国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厉害冲突的,裴松之认为敌国所言不可信,我认为根据不足。而实际上在权利斗争的记载上,到是自己国内通常有所忌讳和隐瞒。
如果魏延确实没有烧毁阁道,那《魏略》的记载就是比较合理的了,也就是杨仪派出的部队在南谷口外追上了魏延,一战击败后斩杀了魏延。
而实际上,我们通过对实际地形的分析,可以知道,魏延是不可能烧绝阁道的,否则杨仪的十万大军根本不可能在后有追兵,前有魏延阻击的情况下,翻越险峻而且长满大批林木的秦岭回来的。可以断定,这是蜀国后来为了证明魏延是叛变、造反而编造的谎言。

大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斗争、夺权斗争,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要发生的。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其多数阴谋都将被悄悄地隐藏起来。尤其是对于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无史官的特殊情况下,更是如此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10 14:51
  • 签到天数: 29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7-28 2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怎么突然讨论上这些了  

    都是宙斯起的坏头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7-5 21:48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0-7-28 2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5-19 19:5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I

    发表于 2010-7-28 2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我转载的那篇没什么冲突~
    我转的那篇主要说的3国演义对魏延的误判~

    [ 本帖最后由 Zeus 于 2010-7-28 21:32 编辑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8-6 09:56
  • 签到天数: 256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7-28 2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补习知识 呵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2-23 14:01
  • 签到天数: 246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7-28 22: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2018-10-25 20:15
  • 签到天数: 143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7-28 22: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严吸血鬼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1-16 08:1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I

    发表于 2010-7-29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假节,就是有权力杀违反军令者。
    不够全面
    应该是战时可诸杀两千石以下的官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